2022年8月22日
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每个工作日需要在深圳开车通勤超过40公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城市中的大多数道路毫无体验关怀和体验设计痕迹。比如屡见不鲜的高绿化、毫无预告的修路和没有重新画线的修路路面等等。我想任何上述问题如果有用户体验的方法的介入,可以从根源上避免或优化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从路口高绿化这个问题展示体验设计的魅力和魔力 :
1. 主路车辆无法观察路口是否有车要进入主路 2. 小路车主无法提前观察主路情况 3. 小路车主观察视角被严重遮挡
在我每天通勤路线的最后一个拐弯处(罗湖区宝安南路与嘉宾路路口),路口矗立着约1.5米高的花坛,每次拐弯我都是小心翼翼,卑微探头观察其他方向的车辆,我多一秒的停顿就代表着给深圳的早高峰多添一秒堵,完全遮住视线的灌木也给我心里添了一份堵。直至2022年7月份,我看到这个路口开始动工,仿佛是道路管理者听见了我和无数“司机用户”的心声,开始了他们的“体验优化升级”。
我脑海中快速想是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和 原型测试 这两个常用的用户体验设计中用到的方法。很明显花坛和道路绿化的设计初衷是美化道路环境、增加城市绿化覆盖,还有一定的吸收道路飞尘的功能。如果以用户为中心出发,道路的最高频和最高级别的用户无疑是车辆驾驶者。驾驶安全、通行效率和驾驶体验三个需求是我对道路花坛设计提出的假设。我们进而可以通过用户调研、问卷调查和方法验证设计假设。
图中是深圳市大冲六路和沙河西路辅路的路口卫星俯瞰图(截自Google Earth, 2022年7月20日)。假设在路口设计之初,设计师站以物体为中心设计,则会出现“这个路口缺少绿化,所以需要增加花坛”的设计结论;假设再设计之初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则会得出“这个路口不用增加绿化”、”这个路口可以增加矮植被/绿化,既能为道路增加绿化,又可以做到不阻碍司机视线“ 的设计结论。
我曾多次经过过这个路口,每每从小路驶入主道,我都在祈祷主道没有车或是有车但是速度较慢能看到我出来。看似不高的灌木,其实已经把我观察主路车辆的视线遮挡的严严实实,夜晚我还能通过车灯判断来车距离,白天的话只能慢慢向前探索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每当我在主路行驶经过这个路口,我都祈祷小路的车千万别冲出来,这时我就会伴随着刹车和减速通过此路口。 这大大降低了我的通行速度,也对我后方的车辆造成了影响。
道路两侧及隔离带上种植的树木或者其他植物不得妨碍安全视距,不得影响通行。为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对行车视线的要求是在道路交叉口种植的树木应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等。
《道路交通安全法》就好好像一个设计规范。既然有了规范,并且在没有更好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下,作为设计师就应该遵循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不难看出阻碍驾车视线的道路绿化在深圳屡见不鲜,车主仿佛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外,找不到可以投诉反馈的地方。
根据 Gartner 对客户体验的定义:客户体验是客户与渠道和产品互动后,产生的一次性或累积的体验感受。
研究表明 90% 的人渴望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回应,如果是投诉建议的话,则大多数人期望在 1 小时内得到回答。作为一个有可能成为客户旅程的最终环节,如果客户/用户的投诉反馈得到有效的回复和安抚,我认为大多数客户/用户会改变他对该品牌或产品的认知和感受。
根据 Nielsen Norman Group(创始者之一为用户体验理念的提出者 Don Norman) 对定义“峰终体验”的文章中提到:体验的最后时刻(“结束”)在我们的心理演算中占很大比重,其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偏差。
因此,就算是让我体验感极差的交通道路问题,如果我可以后面的“旅途”中能快速找到反馈渠道、得到回应、整改追踪等环节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我会认为深圳交警、深圳交管局或责任部门是一个办事效率高、积极收集和整改道路问题的部门。